在纽约市晨光熹微的哈德逊河畔,一位身姿挺拔的东方青年正沿着河岸奔跑,他叫费若秋,一位曾在法国剑坛闪耀的中国击剑运动员,如今褪去战袍,穿上哥伦比亚大学的校服,开启了人生全新的篇章。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巅峰期选择退役求学,”费若秋在哥大附近的一家咖啡馆接受专访时坦言,“其实这个决定在我心中酝酿已久,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胜负,更是如何思考,我想探索赛场之外的世界,用不同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
费若秋的名字在中国击剑界并不陌生,十八岁那年,这位出生于北京的少年便以出色的身体素质和对佩剑的天赋理解被法国国家击剑学院相中,开始了他的旅法生涯,在法国的五年间,他先后夺得全法大学生击剑锦标赛冠军、环地中海击剑公开赛亚军,世界排名一度进入前五十。
“在法国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费若秋回忆道,“每天六小时的高强度训练,与欧洲顶尖选手的切磋,让我对这项运动有了全新的认识,欧洲击剑更注重战术思考和创造性,这与国内训练体系形成有趣对比。”
就在体育生涯如日中天之时,费若秋做出了令许多人意外的决定——退役并申请美国大学。
“击剑是一项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运动,但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只有这一种可能性。”费若秋解释道,“在法国期间,我利用训练间隙修读了巴黎大学的远程课程,主修欧洲历史,那段学习经历让我意识到,知识的世界同样广阔迷人。”
经过精心准备,费若秋同时被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杜克大学录取,最终他选择了哥大的国际关系专业。
从职业运动员到常春藤盟校学生,转变并非一帆风顺。

“最初的几个月非常艰难,”费若秋坦言,“语言不是最大障碍——在法国生活多年让我掌握了流利的法语和英语,但学术写作、课堂讨论的方式都需重新适应,我记得第一学期有一篇关于冷战史的论文,我写了整整十稿才勉强达到教授的要求。”
费若秋的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早晨六点起床晨跑,接着是一整天的课程和小组讨论,下午在图书馆钻研,晚上则担任击剑俱乐部的教练,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了3.8的GPA。
“运动员的纪律性帮了我大忙,”费若秋微笑道,“在赛场上,我们学会如何设定目标、分解任务、持之以恒,这些品质在学术领域同样重要。”
哥大国际关系系教授安德森博士对这位特殊学生印象深刻:“费若秋在课堂上的表现令人惊讶,他能够将体育竞技中的战略思维与国际政治分析相结合,提出独到见解,他的论文《击剑战术与十九世纪欧洲外交策略的比较研究》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具原创性的本科生作品之一。”
在费若秋看来,击剑与学术并非两条平行线,而是相互滋养的成长路径。
“击剑被称为‘身体象棋’,每一步攻防都需深思熟虑,”费若秋解释道,“这与学术研究异曲同工——都需要提出问题、分析局势、制定策略并执行,不同的是,击剑的思考在电光火石间完成,而学术研究则允许更长时间的沉思。”
费若秋在哥大找到了连接两项热爱的方式,他不仅创建了“运动与全球政治”读书会,还协助教授进行研究,探讨体育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将是一个有趣的研究案例,”谈及未来,费若秋眼中闪着光,“体育从来不只是体育,它承载着国家形象、文化软实力和全球治理的多重意义,中国运动员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费若秋的人生轨迹跨越三大文化圈——生于中国,成于法国,学于美国,这种独特的跨文化经历塑造了他的思维方式。
“北京给了我根基,巴黎给了我专业,纽约则给了我视野,”费若秋总结道,“三种文化各具特色,但都强调追求卓越,中国文化中的坚韧、法国文化中的创造力和美国文化中的实用主义,在我身上奇妙地融合。”
这种文化融合也体现在费若秋的击剑风格上,中国教练培养了他的基本功和意志品质,法国训练提升了他的战术灵活性和艺术感,而美国的学习经历则让他对这项运动有了更宏观的理解。
“现在回看,我更加感激每一段经历的价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击剑理念各有所长,能够博采众长是幸运的。”
谈及未来,费若秋已有清晰规划,他将在哥大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国际体育管理与外交,他正与法国和中国的击剑协会保持联系,计划创办一个跨国青年击剑交流项目。
“我希望成为连接东西方体育文化的桥梁,”费若秋表示,“中国击剑有着巨大潜力,欧洲则有悠久的击剑传统和成熟的培训体系,如果能将两者优势结合,不仅能提升中国击剑水平,也能促进这项运动在全球的发展。”

费若秋还计划撰写一本关于比较体育文化的书籍,分析不同国家体育训练体系的异同。
“中国家长常常问我,孩子应该专注体育还是学业?我的经历或许能提供另一种答案——两者可以相辅相成,体育培养的品质能够助力学术,而学术训练的思维能力也能反哺体育表现。”
作为“过来人”,费若秋对年轻运动员有着中肯建议:
“要有勇气追求多元化的人生,体育生涯固然精彩,但不是人生的全部,要善于将体育训练中获得的品质——如纪律、韧性和目标感——转化到其他领域,永远保持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费若秋特别强调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掌握多种语言不仅为国际体育交流提供便利,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能够理解不同文化背后的思维方式。”
在采访结束时,费若秋望向窗外哥大校园里匆匆走过的学子,语气平和而坚定:“有人问我是否怀念赛场上的荣光,我当然怀念,但人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追求,现在的我在另一个舞台上挑战自我,这种充实感和成长性与体育生涯一样珍贵。”
从剑道到校园,费若秋的转型之路诠释了当代运动员的多元可能性,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体育与教育如何完美融合,如何共同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人生的赛道不止一条,真正的胜利在于勇敢追随内心,在不同领域持续成长,创造独特价值。
夕阳西下,费若秋背起书包,向我们告别后走向图书馆,在那里,还有大量的文献等待他阅读,无数的思想等待他探索,这位曾经的“旅法剑客”,如今在学术的海洋中继续着他的进击。
评论